🗒️从小孩子身上学到的事
2024-7-24
| 2024-7-24
0  |  阅读时长 0 分钟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面对孩子时

首先是沟通上的心态。当我们面对小孩子的提问时会自动代入几种状态:
  1. 他不会有恶意,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启动,能更准确识别语言背后的真实意思。
  1.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懂,所以我必须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,尽量避免任何专业名词,解释问题更接近本质。
  1. 给孩子解释问题,我们更希望对方学到东西,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。
  1. 我们本能地想要树立正面的榜样,会自动屏蔽掉自己心理那些负面的情绪。
结果就是,我们常常自动变得善解人意、循循善诱,变得很温柔。

孩子身上的精神

在孩子身上我还发现了一些宝贵的精神和品质。
其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对孩子来说,每天都能遇到非常多的新鲜事物,比如平板电脑,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触摸,并在收到反馈以后兴奋异常。每一个 APP 或者小游戏都能把玩很久,收获快乐。
对我们来说,快乐的阈值是越来越高的,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消耗能量,在现实的压力下,也会慢慢淡化。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感觉能补充到这样的能量。
其二是随时进入深度专注的能力。
在荡秋千的时候,会专注在如何让自己保持荡的更高;在骑自行车的时候,会专注在如何让自己骑得更快更稳;甚至在玩摔炮的时候,都会专注在换着花样把炮摔出不同的响声。
而对我们来说,专注做一件事在各色碎片化信息和视频流的刺激下,变得异常艰难。
回忆自己从小时候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特质:
  1. 保持阅读的习惯。虽然没有太专精的领域,但涉猎甚广。
  1. 好奇心和探索欲。能鼓励自己不断学习和尝试新鲜事物。
  1. 理性和谨慎。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,情绪很少波动。
儿时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,回想小时候让我热切的瞬间,也往往能让我对现在的决策做出更符合本心的选择。
你们是不是这样呢?

我的观点

  • 我发现一个很好地验证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办法:对新的事物是否还有好奇心,是否还想创造点什么。
  • 取得好成果的一种方法:找准机会,然后反复做。这里面最反直觉的是,我们通常会以为机会难找,实际上更难的是反复做。
  • 对可能发生的不好的情况不断在脑子里强化,除了收获生理或精神上的痛苦以外,什么用都没有。振作起来,去考虑如何应对这些不好的情况,做好准备,并把这时的情绪记录下来。事后看看,会发现绝大部分让你焦虑的事情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。
  • 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.00000001%,却希望用它去解释这个世界的 80%。所以,努力扩充自己,更包容,不盲从。
思维认知
  • 思考
  • 知识分享
  • 使用huggingface来保活serv00上的进程如何快速适应自己不擅长的工作
    目录